中文
英文 日文

水冰地坼冬三月,养藏必无扰乎阳

国浩律师事务所 发布日期:2021-05-20 浏览量:

何时大约在冬季?

现代人习惯以气温变化划分四季,这种方法来自近代学者张宝堃,他提出的“候平均气温法”,是按照天气的平均气温划分春夏秋冬四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等于或低于10摄氏度以下就算是入冬。

我们祖先的智慧似乎远超近代人,他们不是仅仅按照气温这个单一指标判断是否进入冬季,物候以及降雨量、光照、风速、湿度等要素也在其考量之中,更准确地讲,他们抓住了时空的变化,尤其是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将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圈的轨迹,以15天为一段,将其划分成24节,甚至以5天为一段,将其划分成72候,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换言之,就是气的二十四节和自然界万物的七十二次“等候”。就二十四个节气而言,冬季的6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11月7-8日交节;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11月22-23日交节;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12月6-8日交节;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12月21-23日交节;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1月5-7日交节;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1月20-21日交节。

就天气的变化而言,“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春”就作为冬季的结束。当然,天气意义上的冬天结束,并不表明地气意义上的冬天也结束了,因为地气比天气晚45天,由此推算,春分才是地气意义上冬季的结束,这就是为什么春季的“倒春寒”冻死“牛”的原因。

冬季为什么要养藏?

冬天季节,生气闭蓄,万物开始闭藏,养藏必无扰乎阳。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

冬季天地万物都在收藏,人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这才是“天人合一”的应天养命之道。

《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内经》对冬季养藏之道的这段精辟表述可谓入木三分,大意是说: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冬季养藏的关键是勿扰阳

一、五志不能惊恐

冬季肾在当令,惊恐会伤肾。何以见得?一个人被宣判为死刑或执行死刑之前,通常会惊恐得小便失禁,因为肾与膀胱相表里。冬季的家长千万不要吓唬孩子,因为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没有那么深刻,成年人的一句玩笑,孩子可能信以为真,结果可能给孩子日后带来某些终身疾病。当然,成年人的世界,通常也没有“容易”二字,在精神调养上更要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通俗讲,要注意冬季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过于惊吓自己,否则肾病、膀胱病、前列腺病、骨头病、耳鸣、心梗脑梗等病症都可能找上您。

二、五味偏辛辣而不宜咸

冬季肾在当令,而咸味走肾经,过食咸味易伤肾。何以见得?当一个人得了肾炎等肾病后,现代西医都会建议病人少吃盐。五味偏辛辣,根据五行“金生水”的原理,辛辣为金,肾为水,又根据中医“培母”的养命方法,故五味偏辛辣可以养肾。

冬天因为寒冷,很多人喜欢吃热气腾腾的火锅,特别是在温暖的房子里,这就很容易形成肺燥,从而出现流鼻血的现象。为何肺燥就会流鼻血呢?《黄帝内经》认为“肺开窍于鼻”,就是说当肺脏出问题的时候通常会通过鼻子表现出来。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1555~1636年)的《外科正宗》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意思是说,流鼻血的原因是肺中有火,迫使血液逆行,从鼻腔中流了出来。而肺火多是因燥而起,燥邪侵袭人体后多损伤津液,引起身体的“大火”。冬天阳气内收,我们的饮食或居住环境又让肺中有了燥热,那鼻血自然就会流出来,所以冬天可以吃一些滋阴的食物。

三、生活方式不宜过于扰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就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现代人通常认为阴阳是一种“不科学或愚昧”的思想,其实阴阳理论不仅不愚昧,相反是揭示了宇宙天地的总规律,是一种大智慧。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就是息息相通的,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地之九州,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天之阴阳化生地之五行之气,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背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所以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面的原文,给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做点阴阳五行理论的“科普”。这里的“六合”是指东南西北四方和上下,这里的“其生五”,“其”指天之阴阳,天之阴阳化生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这里的“其气三”是指,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稍有中医经络常识的人都知道,三阴三阳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中太阳的“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内经》称其为三阳;阳明的“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太阴的“太”也是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厥阴的阴气量是一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实际上多和少是相对的。“少”和“厥”相比,厥就更少了,厥者,尽也,极也,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所以少阴和太阴相比,少阴的阴气量不如太阴大;少阴与厥阴相比,厥阴是阴气少到了极点,浓缩到精华的地步,所以厥阴就是一阴。

闭藏的反义词是开泄,也就是说冬天应该把自己包裹的严实一些,不要露出您的膝盖、您的肚脐、您的脖颈和关节,不要让皮肤泄露于风寒之中,使已经收藏的阳气向外散失。

在寒冷的冬季,不要过于扰阳,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热衷于跑步,甚至是跑马拉松是不是过于扰阳?冬季频繁地泡温泉蒸桑拿,过于出汗开泄皮肤是不是过于扰阳?冬季夫妻生活过度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是不是过于扰阳呢?

2020庚子年即将终了,新冠疫情却依然在全球肆虐,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命无常”的内涵。《黄帝内经》的智慧开悟我们,在自己没有被医院“判决生病”之前,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像圣人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不是“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因为这样“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