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8月,在第二批国浩驻藏律师郑立秋为期半年的援藏工作即将结束之际,她和国浩成都办公室收到了来自拉孜县司法局的感谢信。信中感谢了国浩派遣驻藏律师对其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也感谢了郑立秋律师对拉孜县公共法律服务事业和法治建设作出的贡献。今天,我们与您分享郑立秋律师的援藏经历,领略这段用青春丈量西藏法治建设的热血岁月。


2022年7月29日,司法部举行推动基本解决全国“无律师县”问题新闻发布会,提出力争在2022年基本解决全国“无律师县”问题。国浩律师事务所作为一家具有责任与担当的律所,响应司法部的号召,在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设立了国浩拉孜办公室,开启了国浩律师一批又一批赴藏援助的征程。我有幸作为第二批驻藏律师,在拉孜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公益法律服务。
当我看到国浩招募令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当时心里有个声音说:“我要去!”早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就想去援藏,那时援藏是8年,我满腔热忱却少了几分勇气。而如今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又有这样的一个机会,马上就点燃了我未完成的梦想。“一切都刚刚好”!初心还在,现在的我更有底气了。
怀揣初心启程援藏

2023年2月27日,我坐上了成都飞往拉萨的飞机,从拉萨乘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高铁到达了日喀则。在日喀则与来自国浩南京的徐文婕律师、国浩银川的刘芊骅律师汇合后,28日,我们从日喀则坐了3个多小时的汽车,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拉孜。3月1日,我们正式开启了援藏工作。

*自左向右为郑立秋律师、刘芊骅律师、徐文婕律师在国浩拉孜办公室门口合影。
拉孜,藏语意为“神山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市中部,国道318的5000公里处就在拉孜。拉孜是日喀则市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去珠峰、阿里地区,拉孜都是必经之路。

拉孜海拔4050米,日照强,风沙大,气候干燥。初到拉孜的感受就是:干燥!每天早上起来,鼻腔都会干燥出血。本来身体很好的我,在到拉孜的第一个月就感冒了,不仅需要忍受身体上的不适,还有些担心在高原地区感冒容易患上肺水肿,因而不得不随时观测血氧,避免做太过剧烈的运动,有时走路也要注意不能太着急。由于我们去的那一年,县里正在加急铺设供暖、供氧管道,导致宿舍区域经常停水停电,日常的生活也会有些不便。


尽管有以上种种困难,但每一批驻藏律师都调整得非常快,度过了第一周后,基本就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工作节奏。拉孜县司法局和国浩律师事务所也给予了我们充分的物质保障,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法律援助工作。
助力提升藏区公共法律服务

我们日常工作的地方是在拉孜县司法局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有时候也会去法院值班。我们日常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当地群众撰写起诉状、强制执行申请书等法律文书,进行法律咨询,为政府开展法律培训、讲座,送法下乡,去学校开展法治讲座,还要办理认罪认罚等法律援助案件。
在半年援藏期间,我个人总共帮助当地群众代写法律文书130余份,办理了认罪认罚案件5件;给政府开展了3次法治讲座;赴查务乡小学、芒普乡小学、锡钦乡小学、拉孜县中学开展了4次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治讲座;赴拉孜县7个乡镇开展了村规民约健全完善审核工作,普法足迹遍布了拉孜县11个乡镇。

我们处理的民事案件类型以劳务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为主,刑事案件类型以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为主。


尽管地处偏远,随着法治建设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当地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有所提高。如今,许多藏族同胞遇到纠纷时,已习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哪怕是几千元的借款纠纷,也会通过诉讼来解决。


在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即便案件没有任何书面证据,比如在不签署劳务合同、买卖合同、借款合同、不留存已还借款的证据等缺乏重要证据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仍然会认可相关事实。因此,这些案件在法院基本都可以调解结案。拉孜县法院的调解比例能超过90%,连续多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法院”,当地法官告诉我们,近两年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已有所增加,前两年都不用起诉,被告在原告面前发誓就一定能兑现诺言。我想,这也是因为藏族同胞们的信仰与朴素的价值观吧。信仰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在有信仰的地方用信仰的方式辅助社会治理,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方式。
开展法律宣讲,
送法进学校、机关、乡村

除了上述法律援助内容外,我们还会接到为学校、政府机关、乡村等进行法律宣讲的邀请。

送法进校园。3月3日,我们赴拉孜县中学为同学们开展《开学第一课》法治宣讲活动。

*在查务乡小学给小朋友们讲完课后合影。


8月底,也就是我援藏即将结束前的最后一周,我去了查务乡、芒普乡、锡钦乡、扎西岗乡等中心小学,开展了法治讲堂暨“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 共建和谐平安校园”主题法治宣讲活动。

送法进机关。6月29日,我在拉孜县人民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会上围绕法治政府主题作了《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依法行政不动摇》专题讲座。

7月26日,我就《社区矫正法》跟法院、检察院、组织部、宣传部等二十多个部门进行了法律解读与分享。

送法进乡村。3月4日,我为农牧民举行了劳动维权法律知识宣讲。



5月18日,我前往拉孜县查务乡、拉孜镇、曲下镇、芒普乡、锡钦乡、曲玛乡、扎西宗乡开展了村规民约健全完善审核工作。同月,我还荣幸地受聘为了拉孜县乡村党校(百姓课堂)讲师。
参与为党庆生和各类公益活动


7月1日,我同县司法局、曲玛乡达布村的党员们一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达布村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但有着20多名党员,而且还都是党性强的老党员。藏区党员们对党的生日十分重视,大家一起穿藏服、吃蛋糕、唱生日歌,拉孜县司法局局长巴桑卓嘎还专门给我颁发了政治生日卡片,仪式感满满。活动中,我第一次用藏语唱了生日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我们还会积极参与一些其他公益活动。有一次,有位爱心人士想要在拉孜资助贫困学生,在拉孜县司法局同事塔杰、拉孜县人民法院罗布法官的帮忙下,我们找寻适合资助的学生,并多次去贫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成功帮助爱心人士找到了受助学生。

此外,我还通过拉孜县民政局给藏族同胞捐助衣物,获得了拉孜民政局赠送的题有“爱心捐赠关爱无限”的锦旗。
在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中走进拉孜


*周末与来自上海的援藏医生一起去拉孜县城边上的“拉孜长城”爬山。
拉孜县及周边县城风光旖旎,拉孜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堆谐之乡”“藏刀之乡”等美誉。工作之余,我们也会在周边溜达溜达,了解拉孜,了解西藏。


3月,来自四川的我在拉孜遇到第一场雪,内心充满雀跃。


6月,我们在离拉孜县不远的扎西宗乡看到了治愈的银河,在距离拉孜30公里的昂仁县浪措欣赏高原湖泊。


7至8月,油菜花开了,好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


我们还去了解了拉孜的特产六弦琴和藏刀。它们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小学生和老人似乎都会弹奏六弦琴,音色很美,而拉孜藏刀是藏刀中的代表之一,一把真的手工藏刀往往要制作2到3个月,很具有收藏价值。
在拉孜开展法律援助和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改变了对藏区的传统认知。在来西藏前,我们会对治安等问题有所担忧,实则不然。拉孜夜不闭户,我们宿舍的钥匙或插在门上、或放在窗边,电瓶车不取下车钥匙都不会丢,我在上班路上总会遇到藏族小朋友的友好招呼……当地藏族同胞的质朴和友善,总能令我感动。每天中午,看着当地群众围坐在一起,席地而坐,晒太阳,喝青稞酒,充满了生活的幸福。

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西藏的边境地区,会发现家家户户都悬挂国旗。之前不是很理解,直到我到了拉孜、到了墨脱,才体会到了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土意识:有国旗的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每一位来到边境的人,都是戍边者。

践行援藏使命,筑梦雪域高原。回顾半年援藏的日子里,国浩成都家人们和亲朋好友的默默支持,是我最坚强的后盾,鼓励着我尽职尽责为当地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而“法治西藏,国浩担当”的国浩驻藏精神更是鞭策着我不辜负这宝贵的法援时光。
用青春丈量西藏法治建设。此次援藏,不仅是我个人的意愿,更是体现了国浩践行“做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律师”的责任担当。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国浩、代表国浩成都赴藏开展公益援藏工作,也希望更多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律师能够为祖国的边疆法援事业做贡献,在西藏雪域高原之巅点燃法治的“火种”,用专业法律服务为当地民众带去温暖与光芒。
一次援藏行,终生援藏情。半年的时间,在人生长河里很短,然而这半年的援藏经历,成为了我终生难忘的记忆。拉孜已然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我时常梦回拉孜。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在这一生中,能够做自己想做且有意义的事情,我是幸运的。西藏真的是人间值得!
作者简介
郑立秋
国浩成都合伙人
业务领域:民商事诉讼和争议解决,国企合规,文化传媒和体育
邮箱:zhengliqiu@grandal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