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没有这样一本书,它撷选近几十年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凭借博纳的理性和精细的推理,为我们探索和还原文明时代之前人类社会的真相,那么你肯定不会意识到,长期占据我们头脑的关于现代文明思想源起的标准历史叙事是多么乖谬,而我们不曾真正感知的人类“黎明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是多么惊人地复杂、灵活、自由,而且足具思辨力。
这本书就是《人类新史》。它的名字容易让人猜测它与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有所关联,但实际并非如此。不过在我感觉,要论“思想能量”和价值,它却足以跟后者比肩,甚至可能有所超越。这本书的中文版发行不足半年,广泛传播和形成口碑尚需时日,但已经有很多人为之折服。在众多名家的好评中,甚至有的认为它的颠覆性和开创性,将使它成为这一领域和思潮的“新起点”。有人同时认为,它的两位作者之一,大卫·格雷伯,“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卢梭”。
这本书对我们头脑中关于史前社会生活样态的原生观念,和根植其上的社会进化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我们对平等的本质、自由的真谛和“多样性”的价值这些基本观念,都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

瓦解和颠覆
人类史学的发展历程,跟心理学一样,都经历了从假说到实证这一逐渐自然科学化的过程。在本书之前,我们对史前人类生活状态的认识,更多是基于类似神话的先验论,但随着几十年来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最新研究,先验论逐渐被蚕食式地证伪,而这本《人类新史》最后终局性地彻底粉碎了这些先验论。
比如,卢梭、霍布斯等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对人类自然状态的设想,不管是贫困残酷,还是自由快乐,都被实证推翻。“没有一种单一的模式可以概括远古人类的生活,不同族群、或者同一族群的不同季节都可能采取截然不同的‘政体’,其丰富性和可能性甚至大大超过现代社会。”
再比如关于平等和自由问题。社会演化论认为,“社会不平等是随社会规模扩大、组织方式复杂化而来的自然过程”。而实际上,平等和不平等从远古到当今乃至未来都相互伴生。社会演化问题的内核其实是自由问题,“平等只是自由的延伸”。
而就是这本书,第一次把自由的要素拆解得如此清晰:“1.迁离所在环境的自由。2.无视或不服从他人命令的自由。3.塑造全新社会现实,或在不同社会现实之间来回切换的自由。”这种拆解不是基于思想家式的理论推导,而是基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和人类学、民族志的实证理论整合。事实上,“初民”们对于能否在社会协作中保持个体自由有足够的警惕和智慧,对制约“权力”和远离“身份政治”有漫长的实践,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不被统治的艺术”。
还有我们通常认为的“农业革命”的观念,也被颠覆和瓦解。如果单纯以技术引发革命的维度来推演,动植物驯化技术的突破把人类从采集狩猎带入种植畜牧,只需要二百年,但这一切的实际发生,足足用了三千多年,根本就不存在历史性的转折点和爆发式的革命。这个被人为放慢、曲折往复的过程,正是早期人类自觉维护自由,抵制被技术异化,抵制财富转化为权力的过程,这才是人类文明展开自己画卷的真正方式。

被强光照亮
《人类新史》解开了人类演化和社会思想的“母题”,肯定会引发人们对社会本源、人的价值之类根本问题的深刻反思。反复研读这本书,我感觉似乎来自天外的理性之光穿透认知的重重迷雾,但视野一时还难以调适,眼前的片片光圈还未能融汇成一片澄澈,只能散点式地粗略说明最突出的几点感受。
第一是对“经济决定论”式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化的理性态度,需要作进一步反思和批判。这本书给我们揭示的人类历史的真相,打破了技术和物质主导论或决定论,揭示出初民对自由的追求和固守,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的真正本性和社会进步的本质。为什么社会越“进步”,人受社会协作网络控制甚至奴役的程度反而越高,人的自由程度反而越来越低?而侵蚀我们自由的所有现存的组织、制度、观念,不都是为了联结原本独立的个人和小群体而按自愿原则形成的吗?我们为什么“踏着追求进步的脚步,却奔向了自己的枷锁”?
第二是对个体和团体、权力组织和自愿组织关系的重新思考和认识。两种主要观念形态的冲突一直是当前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主题,两大营垒各怀教旨,似乎无法放在同一架天平上臧否权衡。但一旦我们把视野投向人类和社会的起源,“本位”问题随即不辩自明。《人类新史》不仅给了我们这一视点,还确切地给我们揭示,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人都有充分的自由,甚至社会形态的形成,也是出自于人的塑造和选择。“知识界有关人类演化史的知识有极大谬误,将现有的国家权力和政治秩序视为社会演进之必然。实际上,人类在数万年历史上有过各种实践探索,存在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而今天实现的主权国家和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然的。”
第三是对认知模式的反思,对必然性和统一化、偶然性和多样化孰为第一性这类思维模式问题的反思。本书一个主要的观点是,人类发展的路途上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只因历史过程中一些要素的偶然结合,我们才陷入了某种单一组织形式和等级秩序。因此,今天的社会主流的组织方式(如等级制组织及由此产生的不平等)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社会规模、组织复杂程度并无因果关系,而是当时偶然选择所致。书中与此同源的观点大有其在,都是基于多样性、偶然性为主导的认知模式。这鼓舞我们大胆地对社会科学领域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世界是个混沌和复杂体系,我们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必然性更多是我们认知的自我安慰和自我封闭,而在我们认知外更高的维度和更大的范畴内,确定无疑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迷人的智商挑战
书的《出版后记》中说,“这部书有着宏大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对读者而言将是一场迷人的智商挑战。”
确实是!500多页,58万字,每个章节都是思维训练,确实够挑战。但也足够迷人,介绍了那么多我们闻所未闻、甚至匪夷所思的考古发现,汇集、拆解了那么多古今学者的思想智慧(书后附的“参考文献目录”文章和书籍达上千件),处处在启迪我们的新认知,让人时时有收获。
还有值得称道的是它的文风。这是一部真正站在读者的视角,尽最大可能方便读者理解的倾心之作。阅读过程中时时能体会到作者秉持的这一视角和良苦用心 ——不是从已知端向未知端的灌输,而是从未知端向已知端的探寻。翻译也可圈可点,虽然没有直接对照和体验,但从表达的流畅和“贴切感”,完全能够体会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力和表达功力。
读这本书用了十多天时间,写这篇读书笔记断续用了四五天。它太博大了,我转述的内容可能不及百一;它又太精深,让我一边反复回顾一边怀疑自己是否准确表达了原意。我曾经试图写出它的缩略版,但甫一着手就意识到这是个浩大的工程,非我力所胜。它远不止是一本书,而是一座思想的宝矿,值得反复挖掘、探索。
作者简介
刘俊普
国浩石家庄律师
业务领域:金融、不良资产、民商诉讼
邮箱:liujunpu@grandal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