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英文 日文

国浩驻藏律师夏雪藏地手记:守护高原幼苗,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点亮心灯

作者:夏雪 国浩律师事务所 发布日期:2025-06-22 浏览量:

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承载着沉重的现实,也孕育着倔强的希望……” 预防青少年性侵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严肃话题,也是西藏法治宣传教育中的重要工作。今天我们与您分享第六批国浩驻藏律师夏雪的驻藏手记,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为孩子们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藩篱,用温柔守护脆弱而珍贵的纯真。


(点击此处查看视频)

藏地记——第六批国浩驻藏律师 藏地实录

楔子:高原的初遇



2025年4月15日,飞机在贡嘎机场平稳降落。拉萨河谷的阳光,带着一种近乎透明的清澈,穿透稀薄的空气,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走出舱门,一股凛冽的风迎面扑来,这是雪域高原独有的问候。作为在盆地出生长大的我,内心早已为可能的高原反应做足了预案。然而,身体却意外地选择了接纳——没有预想中的头痛欲裂,没有呼吸的窘迫,只有一种奇异的轻盈感。这份高原的“豁免”,像一份无声的欢迎礼,让我在庆幸之余,更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或许,我与这片土地的缘分,本就该如此深刻。

次日,在日光之城拉萨,我与国浩青岛律师豆康锋汇合。简单休整后,我们便启程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日喀则市拉孜县。这是一段向内陆高原更深处行进的旅程。从拉萨出发,先乘上绿皮火车,沿着青藏铁路延伸的脉络,向西南行进。车轮碾过铁轨,发出节奏分明的“哐当”声,窗外是辽阔无垠的藏地风光:连绵的褐色山峦线条刚硬,偶尔点缀着尚未消融的残雪;溪流如同大地的血脉,在广袤的荒原上蜿蜒;成群的牦牛像散落的黑色棋子,点缀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约三小时后,火车抵达了后藏的中心——日喀则市。

海拔无声地攀升着:拉萨的3600米,日喀则的3800米。空气愈发清冽干燥,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在提醒着身处的高度。在日喀则火车站,我们见到了从第五批国浩驻藏律师延长援藏工作至第六批的国浩深圳律师孙亮亮。他带着爽朗的笑容,与当地的司机师傅一同前来迎接我们。初次见面,没有过多的寒暄,汽车便载着我们驶向更远的拉孜。车窗外,高原的景象飞速掠过。孙律师熟悉地介绍起拉孜的法律生态,那些带着雪域气息的独特案例和朴素而深刻的民间法理观点,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片土地上法律实践的别样风景。


途经一处服务区,孙律师示意停车。“318国道5000公里处,”他说,“值得留个纪念。” 推开车门,一股强劲的风瞬间裹挟全身。站在巨大的里程碑前,看着上面醒目的数字“西藏-上海 5000KM”,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涌上心头。这条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318国道,从这里开始计算,它的另一端是繁华的上海。5000公里,不仅是地理空间的遥远距离,更像是一条连接繁华与边陲、现代法治与古老传统的漫长纽带。而此刻,我们正站立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之上,脚下是坚实的大地,头顶是触手可及的湛蓝苍穹。一种使命感,如同这高原的风,凛冽而清晰地穿透了胸膛。

第一章:哈达与卷宗:使命的降临



在3个小时的车程后,汽车驶入了拉孜县。这座坐落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小城,宁静而质朴。我们径直前往拉孜县司法局。副局长次仁拉姆,一位干练而温和的藏族女性,早已在门口等候。她面带真诚的笑容,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庄重地为我们一一献上。当那柔软如云、象征着纯洁与祝福的哈达轻轻落在肩头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圣感油然而生。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接受哈达,这份来自雪域高原的至高礼遇,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也点燃了心中的火焰。在“拉孜县司法局”的牌匾下,我们留下了初到的合影。照片定格了那一刻的庄严与期待,也正式宣告:我的驻藏律师生活开始了。

然而,高原的洗礼远不止于风物与礼节。抵达拉孜的当晚,孙律师便与我们进行了案件交接。他给我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件:一起强奸未成年人案。被害人,一个尚未绽放的未成年人少女,遭受侵害后诞下一名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的婴儿。案件发生在邻县,但邻县的法律援助律师需为犯罪嫌疑人辩护,为避免利益冲突,急需一位女律师为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而彼时的拉孜县,仅有三位执业律师,我是其中唯一的女律师。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就这样毫无悬念地落在了我的肩上。

第二天我就投入工作,开始阅卷,厚厚的卷宗,记录着令人窒息的细节。被害人年仅十三岁便开始与同村男性发生性关系。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无论是女孩本人,还是那些男性,都对此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懵懂无知。女孩不清楚那意味着什么,更不懂得保护自己;那些男性,则根本不知道与未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无论对方是否“同意”,在法律上都构成强奸罪。冰冷的文字背后,是一个花季少女身心被无情伤害的残酷现实。家庭监护的严重缺位,学校性教育的空白,法律意识的极度匮乏,如同三重枷锁,将她困在无知与伤害的深渊。卷宗里记录的不仅是罪行,更是整个社会保护网在某个脆弱环节上出现的巨大漏洞。

阅读着卷宗里的文字,我的心被深深刺痛,同时也被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随之而来的紧迫感所攫取。法律条文固然是制裁犯罪的利剑,但面对这血淋淋的事实,我清晰地认识到:比事后严惩更重要的是事前预防。比冰冷的法条更迫切的,是科学、系统、及时的性教育!一个念头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种子,在心底悄然萌发:我要走进校园,以法律为外壳,包裹性教育的内核,为这些高原上的孩子点亮一盏自我保护的灯。在性教育观念相对保守、资源匮乏的地区,有多少类似的悲剧正在或即将上演?有多少如花蕾般的生命,因为无知而承受着本可避免的风霜?学校教育的缺失,原生家庭的忽视,法律意识的缺乏——这些都是亟待填补的沟壑。所以,我想去做这件事。

第二章:震波中的坚持:庭审与微光



五月,高原的春天刚刚展露些许生机。然而,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拉孜的宁静。大地震颤,房屋摇晃,所幸震级没有那么大,破坏有限。在撤离到安全区域,整顿身心之际,手机屏幕亮起,一条信息跃入眼帘:“您好,案件明天开庭,麻烦您了。”发信人,是被害女孩的姐姐。

是的,我负责的那起强奸未成年人案,原定于次日,也就是地震后的第二天,在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灾后的混乱、交通的不确定性、可能的余震……这些都成了现实的阻碍。但被害人和她的家人,她们等待这一刻,等待一个说法,等待一丝慰藉,已经太久。这份信任与期待,容不得半点迟疑。没有丝毫犹豫,地震当日下午,我便设法搭上前往日喀则的车辆。窗外,是地震留下的零星狼藉和行色匆匆的人们;车内,我的心思已飞向了明日的法庭。

尽管之前已多次通过电话与女孩的姐姐沟通,详细解释了庭审流程、被害人的权利等等,我依然在电话里反复叮嘱:“明天庭前早点来,我们再当面聊聊。” 我深知,面对庄严肃穆的法庭,面对侵害妹妹的嫌疑人,面对即将展开的激烈交锋,她需要的不仅是法律知识,更需要一份面对的力量和心灵的支撑。

庭审当天清晨,我在日喀则中院门口等到了她。一个稚嫩的藏族女孩,脸上写满了未知与忧虑,眼神深处却透着一股坚韧。我带她到法庭旁安静的会议室,再次和她梳理案情,确认细节,更重要的是,给予她力量。“你很棒,”我看着她,真诚地说,“年纪轻轻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妹妹的事,已经发生了,过多自责无益。今天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解决这件事,为了给她一个交代。”我问起被害女孩的近况,她的声音低沉下去:“以前很爱说话的,现在……不爱说话了。”短短一句话,道尽了创伤的深重。我轻轻拍拍她的肩:“多陪陪她,多安慰她。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错的是伤害她的人。”我将特意带来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藏汉双语版宣传册郑重地交到她手中,“这个,多看看,以后能用得上。”

庭审过程漫长而压抑。控辩双方围绕着证据、年龄认知、主观故意等焦点展开辩论。作为被害人的法援律师,我强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绝对保护原则,指出嫌疑人及环境对女孩造成的不可逆伤害。当告诉法官婴儿有先天性唇腭裂时,整个法庭陷入一片沉重的寂静。那不仅仅是一份代理意见,更是无声控诉着罪恶和无知对两个稚嫩生命造成的连锁伤害。

庭审结束,走出法庭,阳光依旧刺眼。我带着女孩的姐姐在附近找了家火锅店。餐桌上,话题自然转到了那个无辜的孩子——唇腭裂的治疗。我详细地告诉她,后续如果需要给孩子治疗做手术,可以寻求政府民政部门的救助,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还有很多专门的基金会,都在致力于帮助这样的孩子。依靠法律和社会支持的力量,远比指望那个被告人更实际、更有希望。我看到她眼中燃起了一点点微光,那是关于未来的,微弱却真实的希望。送她离开时,我告诉她,多读书,多学习,有什么事情可随时和我联系。

第三章:走进校园:播撒自我保护的种子



命运有时会将巧合编织成意义之网。恰逢五月“民法典宣传月”,拉孜县司法局正计划组织律师进校园开展普法活动,我的想法与这个计划不谋而合。在司法局的支持下,县普法办迅速联系了县里、乡镇里的多所学校。我开始精心准备课件。目标明确:以《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框架,核心是嵌入科学、实用、符合年龄认知的性教育与防性侵知识。

课件制作倾注了大量心血。我深知在相对保守传统的藏区,直接谈论“性”可能带来的敏感与尴尬。如何既传递关键信息,又能被孩子们接受?我选择了寓教于乐的方式。除了在法律条文中嵌入动漫形象图解、改编案例为生动的小故事之外,我特意加入了一部优秀的防性侵动画短片《How To Tell Your Child》。这部动画用轻松、直观、非恐吓的方式,教会孩子们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泳装覆盖的区域),识别“不好的接触”(视觉、言语、触碰),理解“身体安全圈”,学会勇敢说“不”,以及第一时间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轻松的表象下,是严肃而必要的内核。

5月16日,校园普法之旅正式启程。第一站是拉孜镇中心小学。看着台下几百双清澈、好奇又略带羞涩的眼睛,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无比重大。讲座从法律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法律讲起,逐渐过渡到法律如何保护小朋友。当讲到“身体自主权”和“防性侵”部分,我播放了动画片。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接着,我展示了一张清晰的卡通图片,标识出身体的隐私部位。不出所料,台下发出一阵低低的、带着羞涩的哄笑和窃窃私语,这几乎是每一场讲座的“固定环节”。

面对这笑声,我早已有了准备。我停下讲述,目光温和而坚定地扫过全场:“同学们,不用笑。”我的声音清晰而平静,“我们的身体,是爸爸妈妈送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哪些地方是特别私密的、别人不能随便看也不能随便碰的,这绝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相反,这是对我们自己的爱护和捍卫!懂得这些,我们才能勇敢地保护它,不让它受到伤害。”话语落下,场内的笑声渐渐平息。不少孩子脸上的嬉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专注和思考,有的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眼神里透露出懵懂的理解。那一刻,我知道,一颗小小的种子正在悄然种下

小学生的纯真和热情超乎我的想象。我原本担心话题敏感导致冷场,特意准备了一些小零食作为互动问答的奖励。然而实际情形是,孩子们的反应异常踊跃。每当提问环节,“知道遇到坏人要怎么办吗?”“哪些行为是‘不好的接触’?”话音未落,一只只小手就如雨后春笋般高高举起,争先恐后,眼神里充满了表达的渴望。他们大声复述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要大声喊‘不’!快跑开!”“要记住坏人的样子!”“要打110报警!”“要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些稚嫩而坚定的回答,回荡在教室、礼堂或体育馆里,是最动听的普法回响。

第四章:穿透沉默的童音:那个举手的女孩



一个月的时光,在车轮与讲台间流转。拉孜县下辖的11个乡镇,都留下了普法的足迹:拉孜镇中心小学、锡钦乡中心小学、热萨乡中心小学、柳乡中心小学、扎西岗乡中心小学、彭措林乡中心小学……每一所学校,每一场讲座,都像一次心灵的灌溉。直到登记工作台账时,我才惊觉,不知不觉间,竟已走过了如此多的校园,面对了如此多张纯真的脸庞。

在这众多面孔中,有一个小女孩的身影,如同高原夜空最亮的星辰,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这段旅程中最具穿透力的回响。

那是在一所乡镇小学的讲座上。场地设在学校简朴的体育馆内,几百名小学生整齐地坐在小塑料板凳上。当课程进行到关键环节——认识隐私部位。按照流程,我在放映那张标示隐私部位的卡通图片前,照例提出了那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隐私部位吗?”

如同往常,预料之中的低笑和交头接耳在台下蔓延开来。就在我准备像以往一样,用平静的话语引导并直接放映图片时,眼角的余光瞥见了一只坚定举起的小手!在几百个或低头或嬉笑的孩子中,这只举起的手显得格外醒目。

我立刻停下即将按下的翻页键,带着惊讶和鼓励看向举手的方向:“这位同学,你知道是吗?” 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脸蛋红扑扑的小女孩应声站了起来。她个子小小的,眼神却清澈明亮,没有丝毫犹豫,清晰而响亮地回答了那个让大多数同龄人感到羞涩、甚至大人都可能回避的问题。她的勇敢和纯真,像一道光,瞬间击中了在场所有成年人的心。我心中震动,由衷地表扬了她的勇气,讲座继续进行。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分享环节,我邀请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保护自己的方法或者相关的小故事。孩子们纷纷举手,分享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告诉大人”、“大声说不”、“赶紧跑”……这些都是我熟悉的答案。

就在这时,那只熟悉的小手,再次坚定地举了起来。我把话筒递给她,本以为她会讲一个类似的答案。然而,小女孩稚嫩却无比清晰的声音通过话筒,在空旷的体育馆里回荡开来:

有一天,我被一个陌生叔叔拦住,他给我糖,我知道里面下了毒,而且我不认识他,不能吃他的零食,所以我才说出了---不。

空气仿佛凝固了。体育馆内只剩下她声音的余波在轻微震荡。我愣住了,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下意识地追问:“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吗?”小女孩仰着脸,眼神清澈得像雪山融化的溪水,没有一丝杂质,无比坚定地回答:“对!”

我的心被紧紧揪住,继续轻声问:“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是我小班的时候。”
“你现在上几年级?”
“一年级。”

她稚嫩的声音,通过话筒和音响的放传递,清晰地响彻整个场馆。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平静地讲述着她在幼儿园小班时就遭遇过的危险,并且凭借自己的判断和勇气说了“不”!这需要怎样早熟的警觉和强大的内心力量?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年纪,她是如何“知道”糖里有“毒”?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未被言说的恐惧或经历?无数疑问和难以言喻的震惊、敬佩交织在一起,冲击着我的神经。

我握着话筒,足足愣了好几秒钟。体育馆里一片寂静,几百双眼睛都聚焦在那个小小的身影上。我深吸一口气,举起话筒,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敬意:“同学们,这位勇敢同学,她不仅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而且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真的做到了!她拒绝了坏人给的东西,保护了自己!我觉得,她比我们最喜欢的艾莎公主还要勇敢,还要厉害!让我们一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话音未落,雷鸣般的掌声瞬间爆发,如同汹涌的潮水,充满了整个体育馆,热烈、持久、真挚。小小的女孩,在如潮的掌声中,有些羞涩地缓缓坐回到她的小塑料板凳上,红扑扑的脸蛋上绽放出一个天真无邪又带着点不好意思的微笑。那一刻,她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藏着照亮整个高原的光芒。

尾声:谁点亮了谁?



走出那所乡镇小学的体育馆,高原午后的阳光依然炽烈,毫无保留地泼洒下来,将一切都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色。天空蓝得纯粹而深邃,没有一丝云翳。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我坐上车,驶离校园。忍不住回头望去,那承载着几百个孩子欢笑、知识、勇气与希望的校园,在车轮卷起的淡淡烟尘中,逐渐变小、模糊,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

车轮滚滚,心潮难平。那个小女孩清澈坚定的眼神、那句石破天惊的“糖里有毒,我说了不”,那雷鸣般的掌声和她羞涩的微笑,反复在脑海中回放。一股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在胸中激荡。

是我在影响他们吗?我用法律的外壳包裹着性教育的内核,试图为这些高原上的孩子们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藩篱。我告诉他们身体的界限,教他们说“不”的勇气,传递法律赋予的力量。看着他们从最初的羞涩哄笑,到专注聆听,再到踊跃举手复述知识,我知道,那些种子正在播撒,正在某些心灵里悄然萌发。那些关于“告诉大人”、“大声呼救”、“学会拒绝”的稚嫩宣言,是希望的回响。

然而,又是谁更深地影响了我?是那个在命运重压下沉默不语却孕育了生命的被害少女,她的遭遇像一记重锤,敲碎了置身事外的旁观,让我看清了法律之外更广阔、更基础的责任荒漠。是她姐姐眼中那份沉重和听到“社会基金会”、“司法救助”时亮起的一丝微光,让我明白援助不仅是法庭上的唇枪舌剑,更是绝望中伸出的、指向未来的援手。

而最终,是那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她用超越年龄的警觉和难以想象的勇气,穿透了成年人精心设计的“危险信号”模型,用一个最朴素也最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她的“知道”从何而来?她的勇气如何炼成?她的故事背后是否还有未诉说的阴影?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教育缺失”、“意识匮乏”最有力的质询和挑战。她让我看到,即使在最偏远的地方,在最小的孩子身上,也可能蕴藏着惊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和坚韧的生命力。她不是被动的受教者,她本身就是光,是勇气最生动的诠释。她让我明白,所谓的“守护”,绝非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一种相互的照亮与唤醒。她用她小小的身躯和穿透人心的声音,重塑了我对这份工作的理解,也加固了我继续走下去的信念。

高原的风,带着雪山的寒意和阳光的暖意,吹拂着脸庞。回望拉孜的方向,我知道,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承载着沉重的现实,也孕育着倔强的希望。法律条文是基石,性教育是砖瓦,而那份源自生命本身的、识别危险并勇敢说“不”的力量,才是守护孩子们身心健康的真正堡垒。在这片广袤而沉默的高原上,每一次走进校园,每一次对话,每一次如那个小女孩般勇敢举手,都在共同编织着一张更大、更坚韧的守护之网。不是我点亮了他们,也不是他们点亮了我。是我们,在共同守护着那份脆弱而珍贵的纯真时,彼此的生命都被这守护的行动所照亮,如同高原的星辰,在深邃的夜空中相互辉映,永不熄灭。

作者简介

夏雪

国浩南京律师

业务领域:商事争议解决,公司治理与合规,ESG法律服务

邮箱:xiaxue@grandall.com.cn